咨詢部:029-88854116 88221537 造價部:029-88600617 FAX: 029-88221537 E-mail: lishin_xa@yeah.net ADD: 西安市高新區高新路莊嚴巷旺座現代城G座 |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 二維碼
11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4號),加快我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建設發展步伐,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省級、國家級示范區,打造集聚現代農業資源的創新高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高地、引領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的產業高地。在示范區依靠科技創新解決制約我省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到2020年,在關中、陜南、陜北各布局1家省級示范區。到2025年,全省建成省級示范區8—10家,新增國家級示范區1家。 二、重點任務 (一)強化楊凌示范區引領作用。繼續加大楊凌示范區建設力度,發揮楊凌示范區典型示范作用。支持楊凌示范區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區域協同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點建設一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發揮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的導向作用,設立聯合基金推動農業重點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實現突破,為農業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有效供給。通過支持楊凌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飛地園區”建設,推動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在楊凌示范區進行產業化示范并在全省推廣。(楊凌示范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配合) (二)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培育一批研發投入大、技術水平高、綜合效益好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形成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打造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加大企業孵化器、“星創天地”建設力度,推進農業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創新培養機制,加大培訓基地建設力度,建立分層次全覆蓋培養體系,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農民。(省科技廳牽頭,省農業廳配合) (三)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按照“一區一主導產業”的定位,圍繞關中、陜南、陜北特色優勢產業布局,重點推動以蘋果為主的果業、以羊乳為主的畜牧業和設施農業等產業發展。加大高新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打造全省農業支柱產業。支持示范區企業和科研機構自主承擔或聯合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省農業廳牽頭,省科技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配合) (四)集聚優勢科教資源。引導科技創新要素向示范區集聚,鼓勵科技創新平臺面向示范區開展創新服務。吸引高校、科研機構等科教資源在示范區搭建各類研發機構、試驗示范站和科研公共服務平臺。在示范區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構。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動研發與應用無縫對接,使更多科技成果在示范區內轉化、應用和示范。(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配合) (五)促進產業融合共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智慧農業,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全面深度融合,發揮農村信息化示范建設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的作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探索建立農民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分享機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積極培育、發展示范區文化與創意產業,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宜業宜居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配合) (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利用農業高新技術發展循環生態農業,推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打造水體潔凈、空氣清新、土壤安全的綠色環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循環化發展。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探索生態循環模式,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正確處理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關系,實現生產生態的有機統一發展。(省科技廳牽頭,省環境保護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配合) (七)加強對外合作交流。通過搭建國際合作平臺、舉辦國際交流活動、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加強援外技術培訓等措施提升示范區國際化水平。支持國外引進的農業先進技術優先在示范區轉移示范。充分發揮楊凌示范區的科研優勢,推動楊凌干旱半干旱地區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我省農業國際競爭力。(省科技廳牽頭,楊凌示范區、省農業廳、省商務廳配合)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省級部門要通過現有或新增財政資金和政策渠道,支持示范區建設發展。統籌使用省級科技專項資金,引導各類涉農資金向示范區集聚,重點支持示范區打造大產業、培育新主體、構建新平臺。創新投入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銀行、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示范區建設項目和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推動和培育示范區優質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各市、縣(區)政府和社會資本在現行政策框架下設立現代農業領域創業投資基金,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在示范區轉化落地,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省財政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金融辦配合) (二)落實土地利用政策。堅持依法供地,嚴禁在示范區內搞房地產開發或“大棚房”等變相改變土地用途的開發行為。示范區所在地政府要落實土地利用政策,在土地利用計劃中優先安排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發展用地,在上報審批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應明確“建設用地”“科研用地、農林用地(不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具體面積和四至范圍(以界址點坐標控制)。用好用足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用地支持政策,做到節約集約用地。(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 (三)優化科技管理政策。在落實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科技管理政策。示范區要全面落實《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和《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試行)》等相關規章政策。支持示范區培養和引進各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優先支持示范區申報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省科技廳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省科技廳要與省級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加強與國家部委的聯絡銜接,做好對全省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創新示范區管理模式,探索精簡高效的運行機制,以評促建、以建促管、建管并重,提升全省示范區發展質量和水平。 (二)規范創建流程。示范區依托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遵循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科學合理布局,依法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由市級以上政府制訂示范區建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并向省政府提出建設申請,省科技廳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并報請省政府批準設立。示范區享受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關政策。 (三)開展監測評價。省科技廳牽頭建立完善示范區監測評價機制,制定創新驅動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創新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綠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考核評價。定期開展示范區建設情況監測,建立有進有退的管理機制。加強監督指導,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切實保障示范區建設發展質量。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