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久久精品国产_日韩久久无码免费看A_丁香五月综合久久激情_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西安利信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XIAN Li-Shi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LTD.
報告類別
實時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0:00-0:00
聯系方式

咨詢部029-88854116 88221537

造價部029-88600617

FAX:     029-88221537

E-mail: lishin_xa@yeah.net

ADD: 西安市高新區高新路莊嚴巷旺座現代城G座

《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發布

 二維碼 5

       解讀《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2014-09-25 文章點擊數為:200 字號: [大] [中] [小]
  近日,備受期待的《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正式發布,全文共有8篇26章。它新在何處?對未來幾年我省城鎮化建設將產生哪些影響?
  構架格局篇
  規劃基本原則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
  ——以關中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合理控制城市開發邊界,提高現有空間利用效率,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
  ——傳承歷史文脈、提升文化內涵,彰顯城市特色;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不斷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
  4個百萬人口大城市
  ●百萬人口大城市:寶雞、渭南、榆林、漢中;
  ●中等城市:延安、安康、商洛建設50萬人口以上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加快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支持楊凌打造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創新型城市。
  城鎮群新格局
  ●一個核心:以大西安為核心.
  ●兩軸:以西咸新區為引領,以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沿線為橫軸,以包茂高速沿線為縱軸。
  ●兩帶:以陜北長城沿線、陜南十天高速沿線為兩帶。
  ●三走廊:以京昆、福銀、滬陜高速沿線為三條走廊。
  ●四極:以寶雞、榆林、漢中、渭南為四極。
  ●布局思路:依據《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的構建三大空間戰略格局的現實要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化協同發展。
  12個城鎮帶
  ●12個城鎮帶:西安-咸陽都市圈、寶雞-楊凌-興平、渭南-潼關城鎮帶、黃陵-延安-安塞、綏德-榆林-神木-府谷城鎮帶、榆林-橫山-靖邊-定邊城鎮帶、商州-丹鳳-商南城鎮帶、漢中盆地、月河川道城鎮帶、福銀高速沿線城鎮帶、西禹高速沿線城鎮帶、關中西部特色城鎮群
  ●案例:寶雞-楊凌-興平城鎮帶包含寶雞市區、蔡家坡、常興、絳帳、楊凌、武功、興平等,采用工業化帶動模式,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現代農業、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打造“中國鈦谷”、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產業格局
  ●大城市: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中小城市:重點發展制造業、資源性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
  ●縣城和重點鎮: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傳統制造業,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關中地區: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和楊凌六市一區范圍內的部分地區,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產業;
  ●陜北地區:榆林市北六縣及延安市寶塔區、甘泉縣的部分地區,重點發展能源(精細)化工、新能源、能源裝備制造、文化旅游、設施農業等產業;
  ●陜南地區:漢中市漢臺區和城固縣、安康市漢濱區、商洛市商州區和丹鳳縣的部分地區,重點發展航空制造、數控機床、新材料、現代中藥、綠色食品和生態旅游等產業。
  棚戶區居民住房優先保障
  ●住房保障:對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租賃并重,提供保障性住房,滿足基本住房需求。全面推行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并軌管理,逐步推行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房的并軌管理,優先保障棚戶區居民住房需求。降低保障性住房準入門檻,將新就業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進城落戶居民納入保障范圍,確保實現23%的保障面。
  ●安置重點:規劃將轉移半市民化問題列為重點,兼顧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居民安置,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素保障篇
  投融資體制改革
  ●舉措:通過劃撥、股權收購等方式,將土地、政府優質資產等注入投融資平臺,增強投融資平臺實力。采用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采取發行債券、上市融資、發行信托計劃等形式籌集建設資金。積極探索利用保險資金等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引導開發性金融機構與民間資金設立城鎮化發展基金,支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等。
  ●進展:省發改委與國家開發銀行陜西分行進行了對接,希望成立專門新型城鎮化投資公司,開展PPP融資試點,該公司將作為全省城鎮化建設投融資平臺,面向傳統城投公司難以覆蓋的縣城、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和移民搬遷安置區,為道路、管線、污水垃圾處理等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目前,投融資公司的組建方案正在協商和制定之中。
  征地制度改革
  ——完善征地補償辦法,合理確定補償標準,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
  ——建立政府、社會資本和農民集體共同開發、合作共贏的機制,允許農民以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
  ——進一步約束和規范政府征地行為,強化對被征地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保障。
  ——按照提高被征地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例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多元補償安置機制,切實做到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
  ●舉措: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城鎮化發展評價體系,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生態破壞、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生產總值考核。
  ●意義: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生態環境隱患也在進一步加大,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生產總值考核”意味著我省將有多個縣和縣級市取消GDP考核。(來源:陜西日報)

《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發布

2014年09月24日 08:17:30來源: 西安日報
分享到:

    昨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該規劃旨在進一步明確我省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戰略任務、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舉措,是指導全省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全省城鎮化率達51.31%

規劃顯示,近年來我省城鎮化率大幅提升,城鎮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384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1931.15萬人。全省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37.24%,提高到2013年的51.31%,年均增加17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41個百分點。與2005年相比,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分別增加了2個和6個;城鎮建成區面積由2005年的1646.91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646.55平方公里,增加了60.7%,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城鎮群加速崛起,35個重點示范鎮建設加快推進,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全面啟動。

   到2015年600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

未來幾年,我省將緊緊抓住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機遇,以關中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不斷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構建 “一核兩軸兩帶三走廊四極”的城鎮群新格局。城鎮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轉移600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到2020年累計轉移100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2%,戶籍登記城鎮化率達到52%。戶籍制度不斷完善,到2020年,全省人口布局為:大中小城市居住40%左右,縣城和小城鎮30%左右,農村及新型社區30%左右。加快土地制度改革,3年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實現規劃目標通過四大戰略任務。我省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15年以前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西安市以外其他設區市市轄區的落戶限制;2020年之前通過設置階梯式落戶通道和差別化落戶條件,逐步解決符合條件轉移人口落戶西安。將進城農民工子女納入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范圍,免除其學雜費;逐步實現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高考。

   到2015年建成千個新型農村社區

加快以大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城市群建設,打造立體化交通樞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穩步推進35個重點示范鎮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到2015年,建成1000個左右標準化新型農村社區,2020年30%的農村社區化,居住人口占農村人口的35%。

加快推進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西安至成都、西安至太原客運專線建設步伐,推進西安至武漢、西安至包頭、西安至重慶、西安至銀川快速鐵路,到2020年基本形成內連外達的快速鐵路體系。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城市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中小城市重點發展制造業、資源性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縣城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傳統制造業。

   五項改革舉措確保目標實現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五項改革舉措,一是改革人口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還原戶籍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全面推行人口居住證制度。二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盤活城鄉低效閑置用地,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在市域內流轉試點工作。三是改革完善財稅體制和投融資機制。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事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成本分擔機制。通過發行城市政府市政債券、爭取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社會資本特許經營方式進入、適當財政資金撬動等途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四是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機制,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五是推進行政區劃管理創新。積極推進省直管縣改革,支持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有序改市、設區,合理調整鎮村規模,建設縣域副中心城市。(記者 拓玲)

陜西省未來七年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

2014-09-24 09:07三秦都市報

  張文波說,“十二五”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陜西省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為抓住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 史機遇,陜西省委、省政府發布《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按照總體目標,到2015年累計轉移600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到2020年累計轉移1000萬 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2%,為建設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打造智慧城市 熱點區域無線網絡覆蓋  

  《規劃》在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方面更加便民,張文波說,加快以大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城市群建設,打造立體化交通樞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完善市政、 國際社區、學校醫院等設施,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人口合理分布。推進寶雞、渭南、榆林、漢中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加快延安、安 康、商洛建設50萬人口以上的區域中心城市。穩步推進35個重點示范鎮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結合移民搬遷實施“社區化新農村建設工程”。抓好寶雞- 興平、黃陵-延安-安塞、漢中盆地等十二個城鄉一體化城鎮帶建設。 

  記者與此同時了解到,無線網絡覆蓋是《規劃》中一大亮點,我省將大力推進城鎮光纖到戶,繼續推進關注無線城市群建設,加大熱點區域無線網絡覆蓋。

  張文波介紹,分別推出依托省、市、縣三級電子政務公共平臺的“一網通”服務網絡,方便快捷的“一站通”辦事窗口,覆蓋各社會部門的“一卡通”服務卡。 

  西安市區人口將達到1280萬  

  “未來將加快以西咸新區為龍頭的大西安建設步伐,構建新歐亞大陸橋快速干道,建設成通江達海、陸空聯運、無縫銜接的立體化交通樞紐。”據張文波透露,到2020年,大西安都市圈主城區建設面積將達850平方公里,都市區人口達1280萬。 

  張文波介紹說,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四大戰略任務之一,2015年以前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西安市以外其它設區市 市轄區的落戶限制;2020年之前通過設置階梯式落戶通道和差別化落戶條件,逐步解決符合條件轉移人口落戶西安。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 鉤機制,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農民工有望住上公租房

  對于進城務工人員普遍關注的公共服務問題,《規劃》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民工社會保險能夠順利銜接,保證已進入城 鎮社會保障系統的農民工養老、醫療個人賬戶的可轉移性和便捷性。在住房方面,擬集中建設單元型或宿舍型公租房,探索建設城鄉接合部公租房,面向農民工出 租。同時,進城農民工子女也將納入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范圍,免除學雜費,并且流入地要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納入學前一年免費教育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范圍,逐步實 現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高考。 

  府谷定邊等支線機場納入新建計劃  

  《規劃》將加快西安-成都、西安-太原客運專線建設步伐,推進西安-武漢、西安-包頭、西安-重慶、西安-銀川快速鐵路,以及關注城鎮群城際鐵 路前期工作,到2020年基本形成內連外達的快速鐵路體系。“在建成延安、漢中和安康新機場,實施榆林機場改擴建的同時,推進府谷、定邊、寶雞和商洛等支 線機場前期工作。從而完善航空網絡格局,進一步增強機場的樞紐輻射能力。”張文波介紹說。本報記者張維實習生張艷婷  

  新聞鏈接  

  我國13個城市人口超千萬  

  據全國各地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報,中國千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3個,分別是重慶 2884.62萬;上海 2301.91萬;北京1961.2萬;成都 1404.76萬;天津 1293.82萬;廣州 1270.08萬;保定 1119.44萬;哈爾濱 1063.60萬;蘇州 1046.599萬;深圳 1035.79萬;南陽 1026.30萬;石家莊 1016.38萬;臨沂 1003.94萬。

加快建設大西安 2020年市區人口達1280萬

2014-09-25 文章點擊數為:52 字號: [大] [中] [小]
  近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到2020年累計轉移1000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城鎮化水平達到62%。進城農民工將享受與城鎮職工平等的工傷、失業、生育等保險待遇,隨遷家屬能享受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隨遷子女能在流入地參加中高考……
  規模
  大西安都市圈都市區人口2020年將達1280萬
  《規劃》提出,將構建以大西安為核心,以西咸新區為引領,以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沿線為橫軸,以包茂高速沿線為縱軸,以陜北長城沿線、陜南十天高速沿線為兩帶,以京昆、福銀、滬陜高速沿線為三條走廊,以寶雞、榆林、漢中、渭南為四極的“一核兩軸兩帶三走廊四極”的城鎮群新格局。到2020年,大西安都市圈主城區建設面積將達850平方公里,都市區人口達1280萬。
  推進寶雞、渭南、榆林、漢中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建設50萬人口以上的區域中心城市。穩步推進35個重點示范鎮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結合移民搬遷實施“社區化新農村建設工程”。建設寶雞-興平、黃陵-延安-安塞、漢中盆地等十二個城鄉一體化城鎮帶。
  住房
  拓寬住房保障渠道 覆蓋外來務工人員
  住房保障渠道將拓寬,進城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將同等享有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租賃補貼等惠及農民工。
  農民工集中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集中建設單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賃住房。農民工數量較多的企業,可在符合規定標準的用地范圍內建設農民工集體宿舍。
  《規劃》要求,要制定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政策和監管程序,降低保障性住房準入門檻,將新就業的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進城落戶居民納入保障范圍,確保實現23%的保障面。
  土地
  完善征地補償辦法 合理確定補償標準
  《規劃》提出,3年內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征地補償辦法,合理確定補償標準,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
  綜合考慮土地的財產價值、就業功能和社會保障功能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多元補償安置機制,使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強化對被征地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保障。
  對自愿放棄農村宅基地、進城居住且不再申請宅基地的村民,可給予合理補償,所需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安排。
  交通
  到2020年基本形成內聯外達的快速鐵路體系
  《規劃》提出,加強以西安為中心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鐵路、公路、機場、水運、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基本形成內聯外達的快速鐵路體系;構建“兩環三縱七橫六輻射”高速公路網;建成延安、漢中和安康新機場,實施榆林機場改擴建。(來源:華商報)

《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正式發布

——規劃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2%

2014-09-25 文章點擊數為:279 字號: [大] [中] [小]
  本網訊 9月23日,《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明確了我省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戰略任務、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舉措。按照總體目標,我省到2020年累計轉移100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2%,將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
  發展目標:202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62%
  《規劃》提出了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改善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以及規劃實施等重點發展任務,同時提出了全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計劃到2015年,轉移600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到2020年,累計轉移1000萬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62%,構建“一核兩帶三走廊四極”的城鎮群新格局,城鄉一體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護。
  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以大西安為核心 構建城鎮群新格局
  《規劃》將優化城鎮布局與形態作為一大重點任務,提出要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增強大西安輻射帶動能力,到2020年主城區建設面積將達850平方公里,都市區人口1280萬人;做大做強中等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承載能力;推進縣域城鎮化,形成與中心城區優勢互補的功能區;穩步推進重點示范鎮、文化旅游名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實施“社區化新農村建設工程”,計劃到2015年建成1000個左右標準化新型農村社區,2020年實現新型農村社區全覆蓋;強化互動聯動,發揮軸帶聚集功能,推進寶雞—楊凌—興平、黃陵—延安—安塞、漢中盆地等12個城鄉一體化城鎮帶建設。
  加強住房體系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按照“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總體思路,全面建立政府保障和市場配置相結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鎮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完善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完善住房用地供應機制,保障性住房用地應保盡保,對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租賃并重,提供保障性住房,滿足基本住房需求。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確保實現23%的社會保障面
  《規劃》指出,建立各級財政保障性住房建設穩定投入機制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機制,擴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給。完善租賃補貼制度,全面推行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并軌管理,逐步推行經濟適用房和限價商品房的并軌管理,優先保障棚戶區居民住房需求。制定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政策和監管程序,降低保障性住房準入門檻,將新就業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進城落戶居民納入保障范圍,確保實現23%的保障面。建立柔性退出機制,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
  據了解,《規劃》還對加強和創新城市管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等城鎮化發展內容進行了具體解讀。(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