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部:029-88854116 88221537 造價部:029-88600617 FAX: 029-88221537 E-mail: lishin_xa@yeah.net ADD: 西安市高新區高新路莊嚴巷旺座現代城G座 |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 二維碼
3
【能源世界導讀】: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見附件)。規劃提出,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全面完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到15%左右,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逐步形成。 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全面完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到15%左右,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逐步形成。 規劃提出,到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主要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全面完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到15%左右,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減碳取得明顯成效,工業生產過程等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速繼續減緩。支持低碳發展試驗試點的配套政策和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區、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鎮,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低碳城區、低碳園區和低碳社區,推廣一批具有良好減排效果的低碳技術和產品,實施一批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項目。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農業適應技術標準體系,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沙化土地治理面積占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面積的50%以上,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適應氣候變化試點示范深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備,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逐步形成。 就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具體措施來講,一是調整產業結構,抑制高碳行業過快增長。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產能擴張,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提高新建項目準入門檻,制定重點行業單位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優化品種結構。優化工業空間布局,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鼓勵高碳行業通過區域有序轉移、集群發展、改造升級降低碳排放。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爭取超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020年達到52%以上。 二要優化能源結構,調整化石能源結構。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煤炭清潔利用,優化煤炭利用方式,制定煤炭消費區域差別化政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加快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進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探開發利用。積極開發利用海外油氣資源。繼續推進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以上,利用量達到3600億立方米。 有序發展水電。科學規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2020年常規水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3.5億千瓦,年發電量1.2萬億千瓦時。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提升核電廠安全水平,穩步有序推進核電建設。2020年總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大力開發風電。加快建設“三北地區”和沿海地區的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因地制宜建設內陸中小型風電和海上風電項目,加強各類并網配套工程建設。2020年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億千瓦。 推進太陽能多元化利用。建設一批“萬千瓦級”大型光伏電站。開展以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為主的新能源城市和微網系統示范建設,加快實施光伏發電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擴大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的應用領域,支持開展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示范。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太陽能熱利用安裝面積達到8億平方米。 發展生物質能。優先建設生物質多聯產項目,加快發展沼氣發電,推動城市垃圾焚燒和填埋氣發電。實現生物質成型燃料產業化,加快生物質液體燃料產業化進程,積極發展生物質供氣。2020年全國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50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440億立方米,生物液體燃料年利用量1300億立方米。 推動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地熱、海洋能等開發利用水平。建設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鼓勵因地制宜推進淺層地溫能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示范。建設一批潮汐能、潮流能示范電站,結合海島用能需求,建設海洋能與風能、太陽能發電等多能互補獨立示范電站。 第三,加強能源節約。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按照目標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到位、獎懲分明的總體要求,建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評價考核制度,強化政府責任和政策導向,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實施終端用能產品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制定和完善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 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重點推進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行業節能。強化新建建筑節能,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力度,實施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推進交通運輸節能,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商業和民用、農業和農村以及公共機構節能。實施節能改造工程、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等重大節能工程。繼續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農業、工業、建筑、商貿服務等重點領域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溫室氣體產生和排放。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制定循環經濟技術和產品目錄。 第四,增加森林及生態系統碳匯。增加森林碳匯、農田、草原和濕地碳匯。 第五,控制工業領域排放。實施工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到202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在電力行業加快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到2015年大型發電企業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控制在650克/千瓦時。年全國火電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3%左右。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推廣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技術、油氣密閉集輸綜合節能技術、利用二氧化碳驅油等技術。禁止新開發二氧化碳氣田,逐步關停現有氣井。煤炭行業要加快采用高效采掘、運輸、洗選工藝和設備,加快煤層氣抽采利用,推廣應用二氧化碳驅煤層氣技術。 鋼鐵工業嚴格控制產能規模,推動產品升級,推廣高溫高壓干熄焦、焦爐煤調濕燒結余熱發電、高爐爐頂余壓余熱發電、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建設廢鋼回收、加工、配送體系,積極發展以廢鋼為原料的電爐短流程工藝,建設循環型鋼鐵工廠。2020年鋼鐵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基本穩定在“十二五”末的水平。 建材工業。優化品種結構,進一步降低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水泥行業要鼓勵采用電石渣、造紙污泥、脫硫石膏、粉煤灰、冶金渣尾礦等工業廢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鹽原料替代傳統石灰石原料,加快推廣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發展散裝灰泥、高等級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玻璃行業要加快開發低輻射玻璃、光伏發電用太陽能玻璃等新型低碳產品,推廣先進的浮法工藝、玻璃熔窯富氧燃燒、余熱回收利用等技術。陶瓷行業加快發展薄形化、減量化、節水型產品,研究推廣干法制粉等工藝技術,加快高效節能窯爐、耐火材料和新型燃料的開發利用。2020年水泥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基本穩定在“十二五”末的水平。 化學工業。重點發展高端石化產品。合成氨行業要重點推廣先進煤氣化技術、高效脫硫脫碳、低位能余熱吸收制冷等技術。乙烯行業要優化原料結構,重點推廣重油催化熱裂解等新技術。電石行業要加快采用大型密閉式電石爐,重點推廣爐氣利用、空心電極等低碳技術。己二酸、硝酸和含氫氯氟烴行業要通過改進生產工藝,采用控排技術顯著減少氧化亞氮和氫氟碳化物的排放。加大氫氟碳化物替代技術和替代品的研發投入,鼓勵使用六氟化硫混合氣和回收六氟化硫。 有色工業。電解鋁行業要推廣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重點推廣新型陰極結構、新型導流結構、高陽極電流密度超大型鋁電解槽等先進低碳工藝。銅熔煉行業要采用先進的富氧閃速及富氧熔池熔煉工藝,鉛熔煉行業要采用氧氣底吹煉鉛新工藝及其它氧氣直接煉鉛技術,鋅冶煉行業要發展新型濕法工藝,鎂冶煉行業要積極推廣新型豎窯煅燒技術。 輕紡工業。造紙工業要推進林紙一體化,加大廢紙資源綜合利用,科學合理使用非木纖維。食品、醫藥等行業要加快生物酶催化和應用等關鍵技術推廣。紡織工業要優化工藝路線,加強新型紡紗織造工藝技術及設備應用。 第六,控制城鄉建設領域排放。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強城市低碳發展規劃,優化城市組團和功能布局,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使用效率,降低城市遠距離交通出行需求。城市新區建設規劃要探索進行碳排放評估。 第七,控制交通領域排放。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資源。逐步建立特大城市機動車保有總量調控機制。積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加快建設公交專用道、公交場站等設施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積極推廣天然氣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2020年,大中城市公交出行分擔比率達到30%。重點推進公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高效運輸組織方式。研究建立新車碳排放標準,提高燃油經濟性,加快淘汰老舊車輛,鼓勵發展低排放車輛。2020年,單位客運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5%,單位貨運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 完善鐵路運輸網絡,加快鐵路電氣化改造,提高電力機車承擔鐵路客貨運輸工作量比重,提升鐵路運輸能力,推行鐵路節能調度。積極發展集裝箱海鐵聯運,加快淘汰老舊機車,發展節能低碳機車、動車組。加強車站等設施低碳化改造和運營管理。2020年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5%。 促進運輸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加快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完善老舊船舶強制報廢制度。推進船舶混合動力、替代能源技術和太陽能、風能、天然氣、熱泵等船舶生活用能技術研發應用。在有條件的港口逐步推廣液化天然氣及新能源利用,積極推進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加強港口、碼頭低碳化改造和運營管理。2020年,單位客貨運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 完善空中交通網絡,優化機隊結構。積極推動航空生物燃料使用,加快應用節油技術和措施。加強機場低碳化改造和運營管理。2020年,民用航空單位客貨運周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1%左右。 第八,控制農業、商業和廢棄物處理領域排放。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鼓勵發展垃圾焚燒發電。 第九,倡導低碳生活。抑制不合理消費,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勵使用節能低碳產品,加快建設高效快捷的低碳產品物流體系,拓寬低碳產品銷售渠道,設立低碳產品銷售專區和低碳產品超市,建立節能、低碳產品信息發布和查詢平臺。 |